厥父母勤劳稼穑的厥是什么意思(厥父母勤劳稼穑)

摘要 大家好,小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厥父母勤劳稼穑的厥是什么意思,厥父母勤劳稼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这句

大家好,小韭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厥父母勤劳稼穑的厥是什么意思,厥父母勤劳稼穑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这句话的意思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

2、出处:周朝·周公《无逸》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

3、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

4、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5、’”白话释义: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

6、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

7、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

8、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9、’”扩展资料写作背景:《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称:“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

10、”并引用了《无逸》中的文章,“作此以诫成王。

11、”《书序》中也记录成:“周公作《无逸》。

12、”从而得知,《无逸》成文于周公还政成王之后。

13、文章赏析:首句“君子所,其无逸”却又有许多理解,后世多采用郑玄注“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一说释为“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之类。

14、文章开篇点题,向成王说明不可贪图享乐,首句为全文主旨之句。

15、第二句“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似乎是有所矛盾,因而又有清人牟庭一说,“君子所,其无逸”乃是问句。

16、问而后答,更显得宽厚敦柔,引人思考。

17、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完全不享受是不可能的。

18、先知道种植的艰辛,了解民生疾苦,就可以算作一个好的君王,这时享乐,自我也会有所节制。

19、前两句所说为“君子”所为,紧随其后描述了“小人”所为。

20、先秦时期,君子与小人能为人们普遍理解。

21、在这里两相对比,使人明白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22、逸的条件是在位,即文中的“享国”。

23、第二段,周公从正面举出殷朝中宗、高宗、祖甲了位享国日久的君主为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惠爱百姓、不贪图安逸享乐。

24、后继立的殷王生来就安逸享乐,他们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不打听普通老百姓的辛劳,只追求纵情享乐。

25、所以,他们也没能长寿。

26、周公用殷代贤王与昏君作对比,很自然可以看出,是否爱护百姓、贪图享乐,是在位持久的关键文中多次提到“稼积”“百姓”,表现出农本、重民的思想。

27、土地要耕种,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农民的生存又离不开土地,农本与重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28、同样求“逸”,君子“先知稼稿之艰难小人“不知稼稿之艰难”,以此作为贤愚高下的准绳,农本思想十分明显。

29、周公不仅强调前代君王,还以太王、文王为例指导成王。

30、文王为成王祖父,距离当时年代并不久远,又为同族长辈,比起殷代又更具有说服力,也让成王多了几分崇敬之情。

31、同时强调“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丝毫不逊于殷代君王。

32、随后,告诚成王不要迷恋于观赏、逸乐游戏和田猎之中,不要让万民进献赋税供他一人享乐,更不要自欺欺人、自我宽慰地想:“只今天权且纵情欢乐一下。

33、”同时,周公举出商纳王作为警醒,希望不要像他一样。

34、后两段是说享国的途经,即是逸的条件,“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对小人的怨恨采取宽容自省的态度,这样不会使民众的怨恨汇聚到自己身上,同时这也是重民思想的体现。

35、文章以正反两种情况对比,结果清楚明白。

36、结尾再次强调继位的君王们一定要鉴戒这些,呼应全文,短促有力。

37、全篇共用七个“鸣呼”作为每段的开头,发出极深沉的感慨,引人注目。

38、全文连用五处对比:君子与小人、殷代贤王与昏君、周朝贤王与对“继自今嗣王”的告诚、对民的保惠、对小人的谨慎与否。

39、在对比阐述中,周公的农本、重民、无淫于逸的思想贯穿始终。

40、《无逸》中阐述为君之道最为充分,理所当然地被历代君王奉为重要经典,备受历代帝王推崇。

41、周公说:“啊!做君主的自始就不该贪图安逸啊!如果他先去知道了耕种和收获的艰难之后再去享受安逸的生活,那就可以明白小民们的疾苦.我们试看小民,爹娘在田地上用尽了劳力,(挣得一份产业,)可是他们的儿子(惯于不劳而获),不理会务农的辛苦,于是就安逸了,就任性了,为日既久,又侮辱他的爹娘道:‘老一辈的人懂得些什么!’”(即此可知小民们的痛苦就是一家人也不容易理会呢.)《无逸》出自《尚书》,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

42、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

43、知稼穑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44、《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45、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

46、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

47、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

48、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49、《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

50、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

51、《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52、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

53、《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