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4%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 希望所在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措施

摘要 ,新版本《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6个重点城市实施了垃圾分类条例,未来将实现垃圾分类的全球实施。垃圾分

,新版本《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截至目前,全国已有46个重点城市实施了垃圾分类条例,未来将实现垃圾分类的全球实施。垃圾分类趋势下,大学生如何看待垃圾分类?他们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想回答什么问题?

近日,中国青校传媒面向全国900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4%的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希望所在城市推行垃圾分类措施。

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垃圾分类,但只有一半能正确识别。

虽然垃圾分类条例在当地实施已近一年,但家住安的大二学生范对垃圾分类标准的认识仍然不足。“他会犹豫分类,凭直觉判断”。

据中国青校传媒调查,43.9%的受访学生会自觉分类垃圾。然而,只有4.6%、42.3%、43.4%、9.7%和9.7%的人完全掌握了垃圾分类标准,并能区分其中的大部分。

在中国青学传媒发起的垃圾分类知识调查中,“破袜子”、“蛤壳”、“猫砂”、“过期巧克力”都是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但很少有大学生能正确分类。“这是我填过的最难的问卷。”山西农业大学大一新生徐萌在参加完问卷调查后这样说道。

《垃圾分类条例》实施之初,各地对垃圾分类众说纷纭,网上流传的科普文章和段子让人眼花缭乱。有一次吃粽子,家住上海嘉定区的徐靖雯一家被——缠住了。不知道粽子叶是湿垃圾还是干垃圾。经过一番寻找,他们发现,虽然芦苇叶是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经过处理后最终可以成为土壤肥料和有机介质,但在实际的处置过程中,芦苇叶的质量相对较硬,比较坚韧。大量的芦苇叶进入处置设备可能会损坏设备,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因此芦苇叶应作为干垃圾处理。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何品静表示,在现行标准下,垃圾大致可分为四类: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不同的地方名称不同,但分类方法大致相同。以餐厨垃圾为例。“上海叫湿垃圾,北京叫厨余垃圾,有的地方叫可生物降解垃圾或者腐烂垃圾。”

虽然一些小程序和科普文章对垃圾进行了多种类型的细分,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垃圾时还是会面临一些问题。据中青院媒体调查,59.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垃圾处理麻烦,68.7%的大学生所在社区没有相应的垃圾桶配置,63.0%的大学生认为身边人垃圾分类意识低,57.9%的大学生认为习惯垃圾分类需要时间。

第一

张天天,一个住在上海的大二学生,曾经感到不舒服。垃圾收集不仅需要固定时间,还需要人工监督。有时候主管还要打开垃圾袋检查,让他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侵犯。

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张天天的关注。每次放湿垃圾,都需要打开塑料袋,扔进湿垃圾桶,再把塑料袋扔进干垃圾桶。“不仅麻烦,有时候还可能弄脏手。”幸运的是,社区在垃圾处理点旁边安装了水龙头,这样倒完垃圾后可以及时洗手,打消了张天天的顾虑。

42%的大学生自发加入推广队伍。

虽然他们还没有完全适应垃圾分类,但大多数大学生对此非常小心。根据中国青年学校的媒体调查,86.1%的大学生会自觉学习垃圾分类知识,44.6%的大学生能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标准

很多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垃圾分类对于环保的必要性。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李爱民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垃圾分类实施后,难以回收的垃圾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回收利用。比如厨余垃圾可以做成有机肥、沼气等。然而,有害废物的分类处理避免了混合处理废物可能造成的地表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实行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的好手段。从社会、行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垃圾分类对终端处理非常有利。”专业人士吴廷伟不仅支持垃圾分类的实施,还参与了同济大学包括教学区垃圾分类方案的制定。

“大学生实施垃圾分类条例的效果应该比其他群体更明显。“李爱民认为,大学生应该在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同时,主动加入到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推广中来。

家住张家港市的大二学生吴对当地垃圾分类条例的实施充满期待。在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之前,她所在的小区就已经通过短信、推送、广告墙滚动屏、科普手册等形式进行了宣传。“垃圾桶旁边设置了二维码,每次垃圾分类正确,居民都能获得相应的‘红包’奖励。”这种模式让吴觉得新鲜。

“我觉得大家都这么干的时候,只有你没分类好才奇怪。”有一次,一向腼腆的徐靖雯看到小区其他居民在垃圾站误扔垃圾,忍不住提醒对方。就王而言,虽然他的家乡还没有正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条例,但他仍然提醒他的朋友们要分类扔垃圾。

在吴廷伟看来,大学生要加强参与垃圾分类的自主意识,不仅自己做垃圾分类,还要参与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推广。“通过科普讲座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过程、意义和影响。同时可以多观察多思考,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反馈问题,推动垃圾分类体系的建设和运行。”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三年级学生严在宿舍桌子上放了一个小垃圾桶来收集湿垃圾,而原来的垃圾桶是用来装干垃圾的。“我还找到了一个收集可回收垃圾的纸箱。rdqu

o;她将垃圾分类查询界面放在手机最容易点击的位置,“丢弃之前先确认每件废弃物该扔到哪个垃圾桶里。”

“垃圾房也会张贴一些分类的方法,收垃圾的叔叔也会在垃圾房检查提醒。”颜悦晨说,“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自觉地正确投放垃圾。”

网上曾流传着一个段子:奶茶如果喝不完,液体要倒入下水道,珍珠要扔到湿垃圾桶,奶茶杯则要扔到干垃圾桶。这样的情况颜悦晨还真遇到过。因为路边的垃圾桶大都只收干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她一路上拿着一杯没有喝完的奶茶,辗转坐公交、地铁、走路,回宿舍才扔掉。

专家建议:做好垃圾分类从消费环节做起

在没有放置湿垃圾回收桶的区域,有吃不完的馒头该如何处理?何品晶给出的答案是:“吃下去!”听到这个答案,同学们都笑了。

在何品晶看来,“垃圾分类不应该仅仅从投弃环节做起,还应从消费环节、甚至生产环节做起。”

点的饭菜都吃完,杯中的奶茶、饮料都喝光,从消费源头开始减少垃圾的产生,尤其是湿垃圾的产生,是何品晶给大学生的建议。他也曾向同济大学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可否专门为一些女生供应小份量的食物。“在垃圾分类背景下应更加注重‘不产生不该产生的垃圾’。”

“通过垃圾分类,食品安全也得以保障。将饭店、食堂等公共消费场所产生的厨余垃圾进行分流,首先是解决地沟油问题,可以避免餐桌上剩下的东西再回到餐桌。另外要避免公共消费产生的厨余垃圾喂猪,避免‘垃圾猪’的出现。”

吴奕蕾直言,在上海生活时,她越来越不想点外卖。分类过程的繁琐令她感到苦恼,“吃完外卖如果有剩就还需要一样一样倒出来,分类处理,甚至吃完的水果也需要进行细分。”她因此少点的外卖,也确实少产生了许多不必要的垃圾。

此外,在李爱民看来,垃圾分类方式应当因地制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垃圾分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应当综合当地情况,分别进行相关条例制定。”

何品晶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理念中玻璃瓶具有回收价值。但由于玻璃瓶较重、体积大、价值低,而运输、储存的成本很高。一线城市人口密度高、土地资源紧缺、土地价值高、人力成本高,在这种情况下,类似的低值可回收物利用就显得较为困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分类,恐怕是‘后端’决定‘前端’。”

在何品晶看来,垃圾分类是日常工作,而不是应急工作,需要重视其可持续性。同时他强调,面对垃圾分类,大学生不仅要以实际行动加入其中,还应该对垃圾分类有更为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让垃圾分类行稳致远。

(应受访者需求,张甜甜为化名)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候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