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颐之年是多少岁】“期颐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到了非常年长的年纪。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对长寿有着特殊的敬意,因此用一些特定的词汇来表示不同年龄段的老人。其中,“期颐之年”便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说法。
那么,“期颐之年”到底指的是多少岁呢?下面将通过总结和表格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解析这一说法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一、
“期颐之年”出自《礼记·曲礼上》,原意是“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耄,八十曰耋,九十曰鲐,百岁曰期颐”。这里的“期颐”指的是人活到一百岁,这时已经可以安享晚年,不再需要为生计操劳,只需等待自然的终结。
因此,“期颐之年”通常用来指代一百岁的老人。它不仅是一种年龄的表述,更承载着对长寿者的尊敬与祝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寿命被视为一种福气,而“期颐”则象征着生命的圆满与幸福。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普遍寿命延长,但“期颐之年”依然是一个令人敬仰的年龄标志。
二、表格展示
年龄阶段 | 对应称呼 | 出处 | 含义说明 |
50岁 | 艾 | 《礼记》 | 表示人生进入中年,身体渐衰 |
60岁 | 耆 | 《礼记》 | 指老年,有德之人 |
70岁 | 莽 | 《礼记》 | 表示年老体衰,行动不便 |
80岁 | 蜚 | 《礼记》 | 高寿之年,多用于尊称 |
90岁 | 鲐 | 《礼记》 | 九旬高龄,象征长寿 |
100岁 | 期颐 | 《礼记》 | 百岁高龄,安享晚年,无需劳作 |
三、结语
“期颐之年”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长寿的赞美与尊重。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百岁老人越来越多,但“期颐之年”依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代表着人生的圆满与幸福。
如果你身边有百岁老人,不妨向他们表达敬意,因为他们不仅是时间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